2024年的最后一个月,手里的两个科研都有了不错的进展,尤其是Information Design的题目在兜兜转转的情况下得到了意外fancy的结果,出乎了我们三个人的意料。Minmax problem的问题基本上也有了主要的结果,后面就是讲故事和加特技了,目前在想办法试一下能不能把bounded norm的assumption去掉只留一个Lipschitz,whatever都不太用担心烂尾了,申请前至少是能有manuscript的。而我也打算这个月的科研稍微收一收,既是给老师放个Christmas也是给自己留一些准备期末的时间,顺便要套暑研了。
12.3
又开始了拉表之路(。说到底b格最高的MIT和Stanford其实并没有多少match的老师,大部分都是做optimization的,而且还有不少像什么Bertismas、Bertsekas、Michael Jordan、Martin Wainwright 这种我投出去给我发拒信我都能感动地磕三个响头的老师,这种我也不会自取其辱。大概过了一下,国人和老外各找了一半,因为有江湖说法是推荐信最好不要全是老中写的,后面大概会有长达三个月的时间内进行了解老师最近工作——写套磁信——等待——下一个的过程,至少优先级最高的10位左右的导师尽可能在好好准备的情况下套,如果全部石沉大海再去模板海投,最后再发动导师conn技能。而至于领域的话,我个人肯定还是希望做cs领域内的applied math的,无论是rl还是neural network现在怎么都不算是毫无基础了。
最近几天一直在战术性清ddl,说战术性是因为希望不要给自己太大的心理负担,看到learn helper上未完成作业的数量从10变成了3确实很解压,也觉得情况其实并没有那么糟糕,除了托福哥们还是觉得自己底子太差之外,至少期末go through还是有希望的,而如果真的几门数学随机掉落一门3.6,我其实也没那么在乎了,已经大数定律收敛了,而决定我究竟能去哪的决定因素也早已不再是GPA,或者说,如果真的因为成绩去不了什么地方,也绝对不是多拿几门4.0少拿几门3.6就能改变的,这样的事情还是要坦然接受。
12.6
声乐还是练的依托,其实现在看来,学一个东西有没有天赋真的是很容易判断出来的,有的人就是在没有经受过任何声乐训练的情况下不会跑调音色也相当出色,有的人就是先天跑的会快一些,之前一直想:会不会有很多人因为没有经受过挖掘而失去了自己天赋施展的机会,现在看来是我多虑了,大部分时候并不会出现特别有天赋的人被埋没这种情况,除非ta自己没打算吃这碗饭。而说到底,尽管说自己数学天赋并不好,但从小学数学就是比大部分人学得快也更愿意学也是事实,现在只不过是摸到了自己的天花板而已。其实这也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问题:在知道自己擅长的领域的时候,对于自己想尝试但又没有那么擅长、甚至低于均值的领域,是否还能拥有持续而有效的学习热情。毕竟人不能总拿着自己的长板到处耍。
这学期加上交响队的课一共有四门表演类实践课程,分别是声乐、花滑、古琴和交响队的French Horn,总的来说乐器类的课还是在我舒适区内的,至少有钢琴基础,而且我自认为自己在器乐类领域至少算是正天赋(也就是大于均值),尽管古琴课,对我而言确实有些无聊了。古琴的音色确实很好听,老师讲的也很有耐心,相对于小提琴而言也没有那么漫长的新手折磨期,但对各种指法、拨法的纷繁复杂的要求对我一个糙汉而言还是过于头大了,我也很难做出很优雅的指法来,与古琴本身的人设完全不符,同时古琴能演奏的曲目也确实有限,结课之后,大概率我不会有再去自己碰一碰的欲望。相比之下圆号则友好很多,一来我确实太喜欢圆号的音色了,有一种神圣、力量感之下的柔和,而且能表现出相当多不同的情绪感来(当然我自己暂时做不到这一点),二来有交响队合排这样一个平台,确实能让前期主要为基本功训练这样一个背景下得到足够的参与感——尽管作为零基础成员+二队圆号唯一选手我并不认识其他声部的任何一位同学,也没有参与过任何除了合排之外的活动,虽然partly是我太社恐+水平确实不够的结果。
whatever,剩下的两门表演类课程则显得有喜有悲。花滑是零基础,但大家基本都是零基础,第一节课上了冰都是大气不敢喘,但和刚才说的一样,有的同学就是能除了课上一次都不去滑,也能跟上老师的进度,而我,每周一般都会去个一两次,但第八周才滑明白别人上来就会的前后葫芦前后C,12周才能单足走稳直线,直到现在燕式平衡也不敢抬腿,真的感受到了世界的参差。这让我又开始想:我是觉得这个东西有意思的,从我个人来看,我每周去练,确实能把之前不会的动作做会,但在横向对比的巨大差异下,我是否能克服客观上的学习困难,以及主观上比较而产生的挫败感,我认为是值得疑问的事情。但无论如何,我认为这个问题的答案应该是肯定的,如果只是因为自己是负天赋甚至不是很好的正天赋而不去做某件事,那世界上有太多美好的事情我没有机会去体验了。
最后的声乐则更是有更多值得絮叨的事情。严格来讲这不算是声乐课,更像是声乐表演专场音乐会,因为确实并没有什么专门的声乐指导——虽然18个人的课本来就不可能,每个人条件不一样基础不一样甚至对于自己希望学习的方向都不一样。前几次表演因为确实不知道该唱啥,让老师帮忙选的,基本都是90年代华语男歌手的传统曲目,感觉真声顶高音对我来说很难,每周也会去进行一人ktv。最后打算也不去考虑太多了,选了苏打绿的一首曲子作为了自己的期末汇演曲目。总的来说这门课的确配得上它的口碑,毕竟大部分的课确实是冷冰冰的,老师教给你知识(或者没教给你),你学会就完了,而这样的小班课是为数不多有机会把一门课当成一个team或者类似于高中一个class的课程,授课老师的个人风格也完美贴合了我心目中类似于高中暖心女班主任的形象。但值得保留的一点是,这门课的氛围给我一种热闹下的虚无感,或许这也是某种宿命所在,我天生不喜欢和一群半生不熟的人happy,要么就给我足够的时间让我和你们熟识然后去happy,要么就给我足够的时间把大家当成自己人。显然,it’s a pity直到现在我并没有把声乐课的同学当成自己人,那自然大家的整活和看起来很热闹的气氛会让我更刻意地去回避这一点——我想这并不能怪罪于我,毕竟我从入学以来形成的为数不多的小圈子,都做到了给我足够把大家当成自己人的时间,然后大家再一起happy。
有种提前写了一部分年度总结的感觉(
12.7
又火速清理了一波ddl,感觉这期末月确实不是不可逾越(。速通了选课,我绝对不会再上除了复分析之外的数学课了!
打算不急着套暑研了,现在毕竟是申请面试季,套暑研有点早了。
12.8
跟导师以及求真几个大哥吃了顿饭,听了一些江湖笑话,感觉无论如何这个版本且不说我26年能不能肉身达到US,哪怕做好最好的打算也就是能拿到五年签不至于在USA软禁五年,毕业之后也没有任何留在这里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唯一需要担心的是压根去不了,而唯一值得期望的是能拿到五年签证。
第13周就这么结束了,还有最后的3+1.5周。很遗憾,所有的表演类考核大概率最后不会有太好的结果了,说到底,任何看起来很fancy很好玩的东西一旦在自身压力就不太小的情况下选这么多而且有一定的考核压力的时候,再好玩的东西也不会变得很好玩了。相比之下五门考试则显得没那么恐怖,统推的难度已经足以让我把期末考试的最后一门视为了1月6号而不是1月8号的上午,唯二需要当心的不过是ODE和泛函。更需要担心的事情,反倒是科研下一步要怎么做——或者更广泛的说,下一步要怎么做。
从7月份正式进入科研状态到现在五个多月以来,从结果来看是不错的,Mean field minimax optimization那边的题目基本上搞明白了目前literature比较重要的几个问题,然后导师给我的问题基本也都照着往前推进了,结果也都还算不错;Information Design那边更是从盘古开天地开始derive model,到目前也基本搞明白了,后面就是看看怎么去做restriction去让numerical calculation做的可操作性能够稍微强一些。但必须承认,这学期科研最大的几个问题:
- 看的太少,全程被老师牵着鼻子走,老师让看啥就看啥,自己只是在一个epsilon邻域内拓宽知识,一个科研菜鸟的确有必要找一个具体的问题来获得正反馈,但广泛的吸收和了解是有必要的。
- 对论文的理解过于停留在high level思想的掌握上,technique的部分看的太少,如果以后自己carry科研的时候,没有人告诉我technique要怎么做。
- 投入确实不够,但也没办法,刷分课确实占用了自己很多时间。
如果说距离申请还有一年不到的时间,我其实哪怕被老师八抬大轿抬着,那只要挂出了paper拿到了推能就能把我送到我觉得还行的学校。但后面的五年自然没有大儒为我辩经,不被家長放手的學生不會長大!
至于更广泛的,下一步要怎么做,有一些问题随着下学期仅剩下复分析+经原+物理实验+随机掉落的通识课这仅仅10学分冒头的课表迎刃而解,至少——下学期大部分的时间,主动权取决于我。而那些无法迎刃而解的,则需要我慢慢去调整了。这学期确实有点半死不活了。
12.9
14周启动,托福的听力现在看起来至少不会和首考一样逆天了,这几天大概听力阅读保持手感,然后爆练一下口语,写作顺两遍得了,真不至于再过不了100(22)了吧哥(
今年寒假比较平静,照例应该还是会找一个实践耍一耍,但其实说到底我的履历只适合去支教实践,并不是说我觉得这没意思,而是相对而言,其实明眼人都知道这些事情客观上就是 bull of shit,无论是运行效率感人的社工还是其他的校内活动,提供的无非是一个让一群人感谢事情的平台,就好比大部分小组作业一个人完成的会更好、大部分社工的会五分钟就能开完非要开一小时、大部分志愿活动一两个人就能完成非要派一堆人过来当工具人然后发一些志愿工时一样。我只觉得大部分工作都很无趣,但我现在觉得很多人是有趣的。
12.10
不是哥们今年校团委搞实践的是没钱了吗(?),咋都14周了还没发招募推送,往年都是12周左右就发了。如果真的寒假不搞实践的话应该也不会去其他地方玩了,毕竟下学期理论上全国可飞(,顺便这学期的收入可以斥巨资购置一个相机。
声乐课的考核最后选了《燕窝》,这个歌难度显然是在我水平之上的,我的声线和吴青峰也丝毫没有任何相似度,但只能说,在华语歌里面这个歌确实是我喜欢的歌里面唯一一个我想作为舞台曲目表演的。当然我的预期也没那么高,录下来能听就行。声乐的天赋影响是很恐怖而无力的,我天生声线比较浑浊,加上我每年大部分时间都有一些咽炎,所以平时会一直小声咳嗽。btw,其实在学会一些唱法之后也能达到远高于普通人或者说,能录下来给别人听的水准,但显然这门课并没有起到这样的作用——我也并没有这样的预期,如果以后经济条件允许的话或许会找老师学一下,毕竟这个东西自己练确实会容易适得其反。
科研的投入大大减少了,打算information design的开完这一次会就打算停一段时间了,忙完期末再说。
12.12
照例进行一个活了21年整的自我祝贺(,活到这么久不容易,还能再活个76年吗(,想看看2100年的地球是个怎么个事。
科研的事情基本都和老师说好了,等2025年再见了。
12.16
有几门课竟然神奇的不布置作业了,真的是一件很好的事情,这意味着最后这两周只需要完成拓扑和统推的作业就可以了,当然还有online learning,下一周需要看着先切掉几个题目。
明天会先切掉花滑的测试,反正基本的东西都练得差不多了,怎么着也不能挂我了,从这个角度来讲,一学期会滑冰会基本动作了,也算值回票价。周三是声乐的期末汇演,这个练的也差不多了,就都快些结束吧。真的是,一锅山珍海味乱炖成一块也都没有其原本的味道了。
期末复习的话,时间线是1227概率论,12泛函,15拓扑16ode,18统推。下一周主要就是把概率论和泛函基础知识搞清楚,然后拓扑和ode稍微捡一下,然后16周就是概率论突击一下,泛函和ode顺一顺,中间的空窗期则用于完成online learning的作业,然后把拓扑顺一顺,后面基本就是连轴转了,问题不大,突然感觉没那么死亡了。
今年干了些什么呢,好像干了很多,上了一堆课、看了一堆东西、去了不少地方、做了不少科研,脑子怎么说都长了不少,但好像又没怎么成长,相比豪情满怀的17岁、在迷雾中看不清方向的18岁和重回正轨的19岁而言,20岁的这一年可以说是最无聊的了。
12.17
花滑考完了,依托史。结果韩聪开恩给了42,体育绩点甚至还能上2,实在是感激不尽。下一站就是声乐了,没啥好说的,只希望自己现场别太拉跨就好。
准备写一个非常正式的2024年度总结(
12.18
起了个早六去考托福,30/27满意离开,感觉其实再练也很难再好了,或者说与其再在听力上纠结剩下这一两分不如好好练一下口语,口语上个22吧ets我喊你亲跌(
剩下的时间可以allin期末了,寒假不出意外还是会有1-2个实践,毕竟寒假我其实不太打算全马力工作的,也算是代偿一下这学期畸形的投入。
12.22
托福堂堂出分,过了但没完全过,104怎么着都够了,但口语还是很遗憾的保持了上次的21,这下还是得三战,不过至少之后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应该都暂时可以扔到一边了,可能会在暑研之后或者抽一个比较空闲的时间精进一下口语。
寒假的日程也确定了,大概是年前会有一个实践,本来年后也报了一个,以为自己的履历怎么都还行了结果也没要我,那也就算了。这样应该就会选择参加交响的寒训了,顺便精进一下自己的圆号水平(真的是精进吗简直是补天)。
清ddl的时候突然发现网络学堂update了下学期的课表,看到之后感慨万千,想到这学期已经被远超我能承受的workload搞得完全麻木的样子,下学期甚至几乎可以视作没有的课表已经让我感觉到陌生。
恨不得把时间快进到1月8号或是下学期,去享受一周的168小时都交由自己把控的生活,而非去像奴隶一样清空大部分并没有什么用的每日任务,尽管我知道这也将是一山放过一山拦,进入大学以来我已经经历了太多看似“过去这个坎后面就好了”的错觉,无论是疫情还是转系,相信下学期或许又会产生新的让我痛苦的来源。但我相信、也希望这次的转变是不一样的,希望这学期的苦力生活后能换来2025和2026这大学最后两个年头的another story。
v1.4.18